首页 资讯 正文

文化和自然遗产日|这些非遗向你推荐大美榆林

体育正文 144 0

文化和自然遗产日|这些非遗向你推荐大美榆林

文化和自然遗产日|这些非遗向你推荐大美榆林

从豪放酣畅(hānchàng)的陕北民歌(míngē)到婉转悠扬的榆林小曲,从热闹红火的陕北秧歌到精美秀丽的剪纸刺绣……丰富多彩(fēngfùduōcǎi)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仅记录着这片(zhèpiàn)土地古朴传统的生活方式,更充分展示着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。 ●非遗(fēiyí)代表性项(xiàng)目国家级12项、省级66项、市级211项、县级718项 ●非遗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传承人(rén)国家级15名、省级85名、市级413名、县级1486名 市级(shìjí)非遗综合展馆1个 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(gè) 综合性非遗展示(zhǎnshì)场馆12个 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、传承(chuánchéng)基地104个 非遗民俗(mínsú)之旅榆林古城→民俗博物馆(bówùguǎn)→陕北民歌博物馆→非遗小剧场→青云郑家川→佳县大美石窑→白云山→木头峪古镇→赤牛坬民俗文化村→清涧(qīngjiàn)人生影视城→绥德非物质(wùzhì)文化遗产陈列馆→石魂广场→米脂陕北剪纸博物馆 榆林12项国家级(guójiājí)非遗代表性项目 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名录。 自述:我是流传于黄土高原一种极具代表性的(de)传统舞蹈,又称“闹红火”“闹秧歌”等,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一般是由舞者扮成各种人物,手持道具(dàojù),在音乐的伴奏(bànzòu)下,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。 2006年5月列入(lièrù)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自述:我是(shì)带乐器伴奏(bànzòu)的坐唱艺术,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主唱,多人分持扬琴、古筝、琵琶等伴奏,并分不同行当兼唱。唱词雅俗共赏,多为抒情小曲,有着江南民歌风味(fēngwèi),且用榆林城内方言演唱,是集南北于(yú)一体的艺术曲调。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(wùzhì)文化遗产名录。 自述:我是黄土高原(huángtǔgāoyuán)各类民间歌曲的(de)统称,主要包括信天游、山曲、爬山调、船工号子(hàozǐ)、大秧歌等。我的风格高亢粗犷又婉转悠扬,能展现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风格。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(dìèrpī)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自述:我是流传于清涧县的(de)一种民间曲艺形式,历史悠久,始于唐、成形于明清,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。我的基本曲调借鉴(jièjiàn)并融合了秦腔(qínqiāng)、陕北民歌等(děng)元素,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,唱词和道白用方言,通俗易懂,形成了具有浓郁陕北地方色彩的音乐。 2008年(nián)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自述:我是靖边社火中的歌舞形式,俗称“骑毛驴”“耍驴儿”等。我的表演(biǎoyǎn)将“驴”拟人化,表演时(shí)传神、传情、诙谐、幽默,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(yǔ)审美价值。 2008年(nián)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自述:我是民间鼓吹乐的(de)一种,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“大唢呐”。激扬(jīyáng)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,融入陕北人民的生产、生活、生命之中,是陕北人民文化生命的一种独特符号(fúhào)。 2008年6月(yuè)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自述(zìshù):我是横山区的传统(chuántǒng)民间舞蹈,又称“文腰鼓(yāogǔ)”,是现存(xiàncún)唯一的老腰鼓。按表现形式分为小场腰鼓、四人腰鼓、老腰鼓、新腰鼓等类型,长期保持着原生态的打鼓技法,在服装、道具、扮相、舞蹈动作等方面极具特点,显示出豪放、粗犷、激越、诙谐的传统风格。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名录。 自述:我是府谷(fǔgǔ)特色民间戏曲之一(zhīyī),大约出现在清代同治年间,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。府谷因与晋蒙(jìnméng)毗连,在我的音乐和表演中,可以看到与晋蒙民间艺术相互(xiānghù)融合的显著印记。我的剧目丰富、曲调多样、语言通俗易懂,演唱形式小巧灵活,便于吟唱和表演。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名录。 自述:我由经韵曲调(qǔdiào)(qǔdiào)、笙管音乐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,在传承过程中吸收了当地佛曲及晋剧、唢呐、陕北民歌等音乐曲调,具有(jùyǒu)道教音乐史、民族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。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名录。 自述:我包括建筑彩画、庙宇(miàoyǔ)壁画和(hé)炕围等多项技艺。有着完善的图像谱系和传承(chuánchéng)谱系,人文内涵丰厚、地方特色鲜明。我色彩绚丽、构图生动,讲述着陕北的古老传说、四季劳作与节日(jiérì)庆典,是陕北人民生活的鲜活注脚。 2014年(nián)11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自述(zìshù):我的艺术历史悠久,种类繁多(fánduō),用途广泛,手艺人以錾为笔、以石为纸,将民族文化与陕北生活、精神融入其中,代代传承。除民居石雕(shídiāo)、碑亭塔牌楼石雕、各类装饰石雕、石板画等之外,最具代表性的是“石狮子(shíshīzi)”。 2014年11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(fēi)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自述:我作为(zuòwéi)口头文学,内容丰富,遍及生产(shēngchǎn)和生活的各个领域,使用陕北方言和大量修辞手法,既形象生动便于记忆(jìyì),又朗朗上口便于传播,是记录陕北历史的“无字书”“活化石”。 原(yuán)标题: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| 这些非遗向你推荐大美榆林
文化和自然遗产日|这些非遗向你推荐大美榆林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